热点资讯
虎门记忆|100年前,珠江口出现了一个“虎门市”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5:32 点击次数:55
昔日莞邑三大墟镇之一的
太平古墟
是虎门一带的商业中心
曾几何时,鹅公山下,太平河畔
商铺连绵,食肆林立,客商云集
闲云潭影日悠悠,物换星移几度秋
沧海桑田,多少记忆逐渐湮没
刚刚过去的2024年
是太平墟改立太平镇100周年
而2025年又是
太平镇改设虎门市100周年
为留住历史文脉,保存城市记忆
虎门太平介绍一些相关故事
太平墟,即今虎门鹅公山至太平水道一带区域,是虎门最早的建成区,也是近代珠江口重要的商品集散地、对外贸易港口,工商贸易南连香港北接广州,曾是莞邑三大墟镇之一,20世纪前半期曾两度设市。
展开剩余89%清末太平墟。
这里,曾是西学东渐礼贤会入内地传道之始;
这里,曾是第一次东征时黄埔军校教导团驻扎之地;
这里,曾留下孙中山、周恩来、叶剑英的足迹;
这里,曾响亮着太平墟工人声援省港大罢工的号角;
这里,矗立着朱执信纪念碑和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;
这里,坐落着蒋光鼐倡建的虎门医院旧址;
这里的一切,回响着太平又近又远的历史……
“太平”与“虎门”
“太平”与“ 虎门” 是两个既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地名。
虎门镇得名于珠江入海八大口门之一的虎头门。因珠江口有两座形如虎伏、状若昂啸的岛屿,被称为大虎山、小虎山(两岛今属广州市南沙区),两山对列,如关隘当立,故称虎头门,后简称虎门。后来虎门成了这片水域东岸的地域专名,从虎门大乡、虎门公社到虎门区、虎门镇,通名几经变化,专名从未改变。
从威远岛眺望大虎山。(唐汉成摄)
虎门传统的中心城区过去称为太平,属于寓意取名,范围包括以鹅公山为中心的今虎门中心小学、执信公园、则徐路到太平水道一带。太平水道曾是商船、渔船、兵船靠泊之地,出海贩货、捕鱼的人们,常常要和风浪、凶险搏斗,以太平称呼此地,寄予着对安宁、和平的向往。
什么是墟?
旧时,商业远不如今天发达。在城市之外的地区, 并不能随时随地 购物,要在固定的日期 (多以农历确定,如逢三六九,或逢五、 逢八、逢十) 到专门的地方去购买。此种交易场所,南方称为墟或圩(北方称为集或会,西南称场),交易日称为墟日,去购物就叫趁墟(赶集、赶会、赶场)。 每逢墟日,各地的商贩便携带三江五湖的货物来出售,四村八乡的顾客也纷纷前来趁墟,选购心仪的商品。
随着交易活跃,一些墟发展成为每天都交易的“逐日市”,还出现了专业化的墟市,又发展为镇乃至市。如今,传统 的墟市已被现代化的市场、商场、超市取代。
清末民初的太平墟街道简图。
太平开墟于19世纪初清朝嘉庆年间(一说为乾隆末年)。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清政府设广东水师提督,统领全省海防,衙署位于虎门寨。官员及家属、兵丁大量聚集,商品需求增大,太平出现了定期墟市。鸦片战争后,广济河日渐淤积,原来到广济墟(今太沙路广济桥南)做生意的舟楫移泊太平水道,鹅公山麓涌现各种店铺、作坊,洋商也在太平设点收购莞草,太平墟日渐兴旺。经过百余年发展,太平墟渐成为珠江口重要的商贸、手工业中心。
1924年,太平墟设为太平镇,1925年改称虎门市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曾改为太平市约半年。20世纪50年代后期,太平镇与虎门合并又分立。至1985年,太平镇与虎门区合并为虎门镇。至此,太平成为历史地名。
太平墟(太平镇)沿革
19世纪初
清朝嘉庆年间,太平开墟,有猪仔街,即今执信路。
19世纪中叶
清朝咸丰年间,太平墟到虎门寨一带兴起草织工商业,太平有草墟、草埠之称。同治年间,已称太平集。
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
清朝光绪末年,太平已形成有海傍、贵立、诚信、上大、猪仔、果栏等工商业街道,并铺砌麻石路面。太平墟逐渐成为珠江口东莞、宝安、番禺、顺德四县的商品集散地。
20世纪初期
民国后,城镇渐向虎门寨、公园前、福音堂、新洲、塘坣等方向拓展。
民国时期的太平墟。
1923年
1923年10月22日,孙中山先生视察太平墟。
1924年
1924年开始,太平墟改为太平镇。
民国时期的太平墟。
1925年
1925年,太平镇改为虎门市。
注:20世纪20年代中期,广东多个商贸发达、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置为“市”。这些“市”仅是一种自治团体,非一级地方行政实体,没有规定共同的设置原则。和虎门市类似的“镇级市”,还有江门、海口(今属海南省)、佛山、陈村(今属佛山市顺德区)、九江(今属佛山市南海区)、石龙、北海(今属广西)、梅菉(今属吴川市)等。1928年,国民政府改革市制,设市要求大为提高,上述“镇级市”纷纷取消。
1938年
1938年10月,虎门沦陷,果栏街、则徐路一带数十家商铺毁于大火,人民逃难。抗日战争期间,太平镇失去昔日繁荣。
20世纪40年代后期
抗日战争胜利后,太平属东莞县第五区,辖虎门寨、南北面乡(今威远岛)等地,总人口19307人。水陆畅通,商旅空前繁荣,太平桥河岸,每天来往商船多达五六百艘,流动人口激增。当时,太平有“不夜天”“小香港”之称。士绅王若周等名流发起重整莲溪公产,与商会联合,成立莲溪局董事会。
1949年
新中国成立前夕,太平一些金融、粮食、草织大户逃往香港,不少门店倒闭撤离。全镇仅存工商业约五百来户,从业者二千余人。
1949年10月17日,东莞全境解放,随即设置莞城、石龙、太平3个县辖市。至1950年5月,太平等3市改为县辖镇。
1958年
1958年9月,太平镇并入虎门人民公社。
1959年
1959年5月,从虎门人民公社中分出太平镇人民公社。
1980年
1980年6月,太平镇人民公社改为太平镇。
1983年
1983年5月,原属虎门人民公社的阿娘鞋岛(今威远岛)南面、北面、武山沙、九门寨4个生产大队划归太平镇。
1985年
1985年10月,太平镇与虎门区(1983年10月,虎门人民公社改为虎门区)合并,设立虎门镇,实行镇管村体制。原太平镇政府驻地改称太平港。如今的东方社区、则徐社区即为原太平镇所辖。
作为旧时的商品集散地,“墟市”这种商业形态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,“太平墟”早已是历史名词。如今的虎门,商贸更加繁荣,各种综合市场、专业市场、店铺、商场、超市星罗棋布,可以随时随地购物,再不必等到“墟日”去“趁墟”。但时至今日,仍有长者把去虎门中心区称为“出太平”。
1985年和虎门区合并为虎门镇之后,“太平镇”作为行政区已消失40年。但“太平”仍在虎门留下了痕迹,太平水道、太平小学、太平派出所、太平广场、太平电子城、太平手袋厂陈列馆、太平花园、太平立交等地名都以“太平”命名。虎门通往东莞城区的莞太路、通往长安的太安路(省道S122线)、通往沙角的太沙路、通往宝安的太宝路,也都包含着“太平”这一历史地名。
如果您有和“太平古墟”相关的历史线索或物品
可与以下单位联系
虎门镇“太平古墟”历史文化研究和物品收集工作小组
热线电话:
85519981潘小姐
85041010单先生
19200289033黄先生
来源:虎门太平
发布于:广东省